首页>展览>涉藏珍藏

婆罗门小儿的发辫和梵绳

杨鸿蛟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2022-10-14

  《婆罗门小儿的发辫和梵绳》

  1934-45年

  纸

  铅笔淡彩

  33×20.5厘米

  私人收藏

  作品右下方题有藏文编号和题材题记并加盖根敦群培的长方形印章,其中编号为“༦༥(65)”,但背面同时用铅笔题有阿拉伯数字“13”。题材题记为“ཡུལ་དབུས་ཀྱི་བྲམ་ཟེའི་ཁྱེའུ་གཙུག་ཕུད་དང་ཚངས་སྐུད་ཅན།”,意为“中部地区婆罗门小孩的发辫和梵绳”。据此可知,此幅作品表现的是婆罗门儿童及其装束。

  婆罗门(梵文brāhmaṇa)是祭司贵族,是印度四个瓦尔纳(varna)等级中最高阶层,掌握神权,垄断文化,拥有占卜祸福和报道农时季节的职能。画面主要描绘的是一位婆罗门男孩,但画家表现的中心正如题记所言,为脑后的发辫和上身斜披的细绳。据古印度婆罗门经典《摩奴法论》(mānava-dharma-sāstra),婆罗门在八虚岁之后可举行入教礼(sāvitrī),进入梵行期(brahmacharin)修行,需在肩上佩戴这种梵绳。梵绳为三股合一,右搓而成,“婆罗门的(梵绳)应该是棉质的”;但同时亦规定婆罗门“可以剃发,可以蓄发辫,也可以只蓄顶辫”。画面中的孩童,赤裸上身,仅披梵绳,下身着白色裙裤(dhoti),右手叉腰站立,头蓄短发,为展示其脑后发辫,头特侧向一边,画家对男孩五官、头发以及裙裤褶皱刻画精细,对人体的表现也较为准确,手足的刻画上仍有欠缺。画面下方仍有根敦群培的一方印章,字体仿照八思巴文,较为别致。

  1.蒋忠新译:《摩奴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0、38页。

  作者:杨鸿蛟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