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研>学术动态

【调研路上】张涵静: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承德安远庙

张涵静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2023-04-17

  近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传佛教中国化研究》课题组赴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调研路上】栏目将陆续编发调研组途中见闻和调研成果,敬请关注。 

  作者张涵静,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安远庙,藏语题为ཡུན་བདེ་ལྷ་ཁང,为安定远方边疆之意。该庙兴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是乾隆在平定准噶尔部之后,为安抚投效清廷而从新疆伊犁迁居热河(承德)的达什达瓦部,照顾他们的宗教信仰而修建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 

安远庙门

  该庙仿照位于新疆伊犁的固尔札庙而兴建,后者曾为准格尔部众所尊崇,但是毁于阿睦尔撒纳叛乱时期,安远庙碑所记的《安远庙瞻礼书事》中有载:“伊犁河北旧有庙曰固尔札,都纲三层,缭垣周里一许……准噶尔之众膜拜顶礼者,远近咸集,其俗素奉黄教……庙之闳瞻,遂甲于漠北。阿逆之叛,贼党肆掠焚劫,庙乃毁废。”安远庙建成以后,不仅是达什达瓦部众诵经礼佛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新疆地区的王公贵族来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时的集会之所,是一座典型的清代皇家寺庙。

《安远庙碑》汉文拓片

  安远庙内外三进墙垣,前部庭院开阔,后部紧凑。外层墙正面及两侧设三座栅栏门,二进墙垣正中为山门,面阔三楹,汉式重檐歇山顶,拱门三个,砖石结构。进山门后为长方形庭院,甬路铺向西门阁,砌砖石城座,拱门三个,墙壁设盲窗,上建门阁,歇山顶。门殿两侧设腰墙中分一、二进院落。二进院落北、东、西三面砌墙,正中设同样门阁,但门道为丁字拱券,院内正中设一券门,余二券门设于墙外,平行围墙而出,作法特殊。二进院落呈长方形,由70间单层群房围合组成,内平面呈“回”字形,是蒙古寺庙中常见的“都纲法式”。[1]正面中央有碑亭,立有石碑一座,镌刻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安远庙瞻礼书事》。围房中心为普度殿,建筑形式为三滴水歇山顶,黑琉璃覆顶,是该庙的主殿。殿内主要供养一尊木雕金漆绿度母,四周墙壁上有精美的佛教壁画。该庙的建筑融合了多民族特色,以官式木构建筑为基础,融合了蒙古寺庙的“都纲法式”和藏族建筑宫堡建筑的做法。

  该庙普度殿内的壁画保存状况尚可,值得一提。壁画内容与殿内供奉的绿度母相应,是以度母救八难为主要题材。现存画面共有27铺,目前可确认的有绿度母救八难的内容,还有一些画面似乎可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记载的观音救难的内容相契合。[2]这些壁画的内容虽然是围绕藏传佛教的度母展开,但是其中的人物造型多为汉式风格,展现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绿度母救八难之救毒蛇难”相关壁画

  安远庙虽然规模不大,建筑结构布局简单,但是充分融合了汉、藏、满、蒙等多民族文化,见证了多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是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典例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凯旋.安远庙的保护与维修概述[C].故宫古建筑研究中心,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故宫出版社,2010:209.

  [2] 李建红.安远庙普度殿壁画内容初辨[J].文物春秋,2011(04):20.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